“一截镇北虏,一截平南蛮,一截还华夏……”
“四海升平,大明天下同此凉热!”
下阕最后两句,如同九霄雷霆落入凡间,整座承天门都为之震动!
先前描写的横空出世的昆仑山已足够大气磅礴了,可在这最后两句的升华下,硬是把大气二字描写到了绝巅!
将昆仑山裁成三截,一截用来震慑北边的元人,一截平定南方蛮夷,最后一截镇守华夏,保的大明朝万世长存,天下安康!
此词当真只是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啊!
静!
死一般的寂静!
整座承天门的谯楼上,再也没有了任何声音,甚至于是呼吸声!
哪怕那些没读过书的看楼侍卫,也是朦胧中体会到了词中的浩瀚磅礴。
外行人都能被触动,这才是一首好词!
惊骇!
震撼!
不仅是李善长、刘伯温、牛谅三人,就连楼道口的朱元璋也是瞪大双眼,心神俱震。
想不到眼前这年轻人,真作出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词!
而发起刁难的李善长,此刻也是一张长满褶子的老脸上写满了错愕,惊的就差下巴掉在地上了。
作为一个内行人,他当然知道这首词的含金量!
先不说盖没盖过辛坦夫,至少是可与其比肩的!
其难度,就相当于自己随口说了句,你把天上的月亮摘下来就把公主嫁给你。
结果,眼前这个叫白辰的年轻人,还真把天上的月亮摘了下来,并送到了你跟前。
怎能不叫人震撼,如何不叫人叹为观止?!!
“你,你,你……”李善长悸动的连话都说不完整,直到连说了好几个你字过后,这才指着白辰道:“你到底是谁?!”
“我吗?”白辰淡淡一笑:“我只是一个想当驸马的士子而已,韩国公大可不必重视我。”
嗡!
李善长只感觉一阵头晕目眩。
自己好像得罪了一个千古才子。
而这段故事,将来也会被记录在史书上,自己就要成为恶人了!
不,绝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自己可是开国六公之首的李善长啊!
李善长不死心,还想继续发难。
可白辰却不打算给他开口的机会。
“为显诚意,草民愿为大明献一良策,可固国安邦,国祚长存!”
“就你?你可知妄议朝政的后果?”
一旁的牛谅也忍不住眉头一紧,对这年轻人的口气颇为不悦。
有才归有才,可治国和才学是两码事!
诗情画意,满腹经纶可不见得就能治理好一地,管理好一方百姓。
就拿眼前这承天门下的一众士子来说,他们饱读古书数十载能没有才华吗?
可却连三筐稻谷的成色都分辨不出来。
这便是各有所长的道理。
朱元璋之所以出这三筐稻谷的题目,其意在为了敲打这些心高气傲的读书学子。
让他们明白,做官有做官的道理,可别忘了以民为本,以食为天!
当然了,朱元璋也没指望他们现在就能明白。
毕竟,想要做好一个官,没有数载的积累沉淀是不行的。
你看这朝堂上,三省六部九卿,大大小小的官员,哪一个没有而立之年?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妄言,说有让大明国祚长存的良策。
很显然,白辰刚才那番话,在所有人的眼里,那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李善长正欲上前呵斥,却听见朱元璋幽幽话声传来。
“无妨。咱还真想听听,他能说个啥出来。”
“简简单单一两句话,还能让咱的大明国祚长存?”
不难听出,朱元璋的语气中带有一丝玩味。
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的他,自然知道创业之艰辛。
国祚的长短,与经济、民生、军备、吏治、甚至是当权者的手段等等因素有关。
岂可一言以蔽之?
不仅是朱元璋,就连一向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也不由得摇头叹息了起来。
心里默默感慨,这小子做出了一首千古绝词飘了,竟然敢大谈国事。
接下来,肯定是一番纸上谈兵的言论。
闹不好,还会被问罪杀头!
就在刘伯温正欲出言阻止的时候,白辰的声音却再次响起。
“有时一个王朝的生与灭,仅在统治者的一念之间。”
“秦二世而亡,隋国祚不足四十载,王莽窃汉运,新朝仅存一旬!”
“种种这般前朝之鉴,都道明了一件事,而这件事也与现如今的大明朝息息相关!”
白辰一番话振聋发聩。
原本刘伯温都到嘴边的劝阻话,硬是给生生的咽了回去。
白辰这是把如今的大明比作秦隋二朝!
是想说大明的国祚,可能只有短短的五十年不到!
当真是好大胆!
一旁的牛谅、李善长二人也是面露不屑,似乎觉得白辰这话是在危言耸听。
可身为如今大明的最高统治者,朱元璋却是三两步上前,双目死死的盯着白辰,神色迫切道:
“是何事?快说,不说咱砍了你!”
就见朱元璋额上隐约有青筋浮现,两只眼睛甚至瞪得比铜铃还大。
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最担心的是国祚延绵,最怕的也是国祚延绵。
往往统治者的一个错误决定,就能让江山倒覆,大厦将倾!
别人可以不理会,可以认为白辰是夸大其词,可朱元璋身为大明皇帝,他必须要刨根问底!
而面对老朱的威胁,白辰丝毫不惧,反倒是嘴角微扬,淡笑道:
“吏治腐败,统治者无能,外族崛起,天灾连绵,百姓民变,国力消耗,横征暴敛种种因素,需要维持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
“错一步,便是矛盾激化,家国不保。”
“正因如此,如今的大明也不能幸免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自古有之。”
“什么问题?!”朱元璋瞪眼问道。
“那便是国朝盛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轰!!
白辰的话如同一记惊雷正中朱元璋的心头!
这位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的洪武大帝,这一刻,竟像是听到了什么莫大的惊天大事般,被震惊的无以复加!
国朝盛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朱元璋想到了二世而亡的秦隋两朝,又想到了自己的接班人朱标,甚至还想到了逃遁漠北却一直无法消灭的北元势力。
一抹震撼的目光在这位威严的帝王眼中掠过,可很快,就被他那凛冽的眼神掩盖过去了。
朱元璋强作镇定道:“一派胡言!咱大明岂可与秦隋二朝相比?咱大明现在蒸蒸日上,国祚万年都不在话下!”
“噢?国祚万年?”白辰轻轻一笑,道:“岂不是说大明吏治清明,毫无漏洞可言?”
“那陛下昨日为何要斩杀大明的官员?”
李善长:“!!!”
刘伯温:“!!!”
牛谅:“!!!”
朱元璋昨日确实秘密处死了几个官员,可那是朝廷秘闻,白辰是怎么知道的?
一时间,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其余三位大臣,皆用惊愕的目光打量着白辰。
“别用这种眼神看着我。”白辰摊了摊手,佯装无奈道:“陛下今日之考题,是检验各地粮仓的粮食成色。”
“然,除扬州一地外,其余两筐稻谷皆为次谷。”
“两筐次谷分别来自太仓粮和军粮,也就是说太仓管理员和军需押解官都有贪墨腐败其中。”
“按照陛下眼不着砂的性子,不难推断出这种贪墨的官员定会被问斩!”
说到这儿,白辰深吸了一口气,旋即抬起头,声音陡然提高八度:
“从古至今,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则多如牛毛,除之不尽,源源不断!”
“野火烧不尽,吹风吹又生!”
“所以在草民看来,陛下此刻正为层出不穷的官场贪墨舞弊一事操心!”
“而草民正好有解决之道,能为陛下分忧,永除后患!!”
话落,余音绕着承天门谯楼久久不能散去。
朱元璋以及三位朝廷重臣,这一刻,已然呆立在原地,惊若木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