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埃及的庙宇是上帝之居所,古罗马大教堂是世人之居所,那么,希腊的庙宇则可以比作灵魂之居所。曾经出现在埃菲索斯城铸造的钱币上的阿狄迷斯神庙,就可以描绘成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式灵魂的表达,但是它也揉进了大量的东方精神。
这是怎样的一座神庙呢?
正是阿狄迷斯大圣殿的宏伟壮丽,才使它成为古代世界的一大奇迹。考古学家爱德华-吉本曾经这样描述奥斯底格斯附近埃菲索斯的阿狄迷斯神庙:“希腊的艺术和亚洲的财富共同创造了这座神圣而宏伟的建筑??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那些功盖四方的帝王们也敬畏它的尊严,并增添了它的辉煌。”自然历史学家老普里尼则用“希腊的神奇”来表述这座262年毁灭的神庙。
阿狄迷斯遗址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超规模的、直角的而且每边都环绕着柱廊的大型建筑。它是一座巨大的闪闪发光的大理石建筑,坐落在一个极大的、向天空开放的庭院里,因而在很遥远的地方都能看到。从正面很远看去,像一所圣坛庭院。圣坛庭院本身由柱廊和雕像装饰着。然而,圣坛庭院里的小、祭坛,却建得不那么对称。参加正式典礼的牧师可以看到神庙的高处,但他必须转过脸去照顾小祭坛上的活动。这种设计使人联想到近东,在那里,庙宇有时从旁边内收一些,而不是让前门或内坛与倾斜的走道紧靠着。
走向神庙高高的台地,要通过一个环绕着整个建筑物的巨型框架的大理石台阶,伴随着向后倾斜的浇铸物或平置于地上的斜面墙。高处的台地大约七十八点五米宽和一百三十一米长。普里尼告诉我们,这些圆柱有二十米高,修长而且上面有精致的沟槽。他们精心制作的基座是由圆形的大理石组成,支撑着塑造的浮雕,这些浮雕沿着圆柱形墙壁的底部“环绕奔腾”,这是建筑学在古代世界几近完美的美妙杰作。精致的爱奥尼亚式的柱顶装置了特制的、漂亮的雕刻环状物(涡漩形),保护着那些圆柱,支撑着上面的大理石平梁(柱顶盘)。在圆柱中楣没有图案,但大型的齿状饰物构成了最上面的部分,支撑着上面的三角空间。在人形山墙上是三个显眼的开口,而正中那扇门是由两位亚马孙族女战士的塑像构成的,在屋檐里还有另外两位女战士塑像。瓦檐饰装扮着顶部。
也许比正面观看的多层圆柱形墙壁更富于戏剧性的是,当观光者从两个圆柱之间往里走时,他会沉浸在欢迎的氛围中。在这里,门廊的前面,是伫立在雕刻矩形座基上的“圆柱森林”。它们与神庙后部门廊的另一个“森林”相互衬托。普里尼统计总共有一百二十七根圆柱。为了“适合”这么大的地面规划,当代建筑师被迫在后面的正方设计了九根圆柱。女神的内室或房间置于邻近高大建筑的中心部位,前后是两道柱门廊。我们没有从埃菲索斯阿狄迷斯的祭祀塑像俯视这间圣居的证据,就像雅典的雅典娜女神所作的或奥林匹亚山圣殿里的宙斯雕像那样。然而,人们可以推测,埃菲索斯阿狄迷斯的祭祀塑像,就同罗马皇帝时代树立在庭院里的罗马、人的复制品一样大小。加上他们戴着精心制作的头冠,显然会比真正的人高些。
阿狄迷斯神庙的非凡构造要属于那些惹人注目的人物了,她们在城市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女神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无论何时需要她们,就像欧里庇得斯创作的古希腊悲剧,会根据剧情韵进展不时推出马史诗的真实性,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以来有关荷马史诗的争论。
在这些圆顶墓中,最大的一座即是著名的“阿特柔斯宝库”(“阿特柔斯”是阿伽门农之父)。这座墓的门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开口,形似蜂房,故而又称为“蜂房墓”。令人惊奇的是,“阿特柔斯宝库”的石门梁重达一百二十吨,迈锡尼人是用什么方法将其安置上去的呢?迈锡尼人在没有起重机和千斤顶的情况下,却能将百余吨重的门梁准确地安置起来,不能说不是一个人间奇迹啊!这座墓室的四壁饰以壁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迈锡尼君主将他们的藏宝都收藏在里面,故称之为“宝库”。
虽然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50年之间,多利安人、罗马人、哥特人、威尼斯人、土耳其人先后占领希腊,光临过这座黄金之城,但奇怪的是,他们都未能发现埋葬在地下的古墓珍宝。迈锡尼雄踞高山上,易守难攻。对于山城来说,最重要的是粮食和水源。如果储备了充足的粮食,决无断水之虞,在城东部的侧门内附近有暗道通向一秘密水池,可供守城部队在被围困时使用。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迈锡尼城壁垒森严,固若金汤,那这座著名的山城为何屡屡被攻破呢?
迈锡尼在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末期发展到鼎盛时期。
迈锡尼王宫位于城市中心的制高点,有大厅、后厅、走廊、侧室、浴室等遗址。迈锡尼人修建了独眼巨人墙、狮子门和暗道门,王宫中有表现车马等题材的壁画。考古学家们还在不远处的埃里阿斯山巅上发现了嘹望塔的遗址。早期诸王墓地被人们用石板围起来,里面有镌刻着马拉战车的墓碑,以及水井状的圆祭台,这样祭祀动物的鲜血就可以直接流入墓室里,供奉长眠在地下的英雄们任意享用。若干年过后,山坡上冲刷下来的泥土,将这些墓葬掩埋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迈锡尼文明已经产生了一种为王室、官吏和平民所共同使用的文字系统--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B属希腊语,是一种音节文字,是由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A发展而来的,公元前13、14世纪在希腊各地流行,后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而被人们遗忘。这种文字系统在1952年由英国建筑师文特里斯释读成功,证实了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创造的。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当时的人们甚至用线形文字!来写货物清单,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在墓碑上刻上死者的姓名和业绩呢?埃及人、腓尼基人都在其坟墓墙上刻下了文字,后来的希腊罗马人也树有文字的墓碑;而迈锡尼偏偏没有,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倾国出兵,远征小亚细亚富裕的城市特洛伊,围攻十年方才攻陷。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迈锡尼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此国势一蹶不振。公元前12世纪末,来自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征服阿卡亚人,一代名城迈锡尼就这样被摧毁了。迈锡尼墓葬掩埋在荒寂的山峦下长达几千年之久。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又能解读多少关于这个文明城市的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