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充值、订阅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客服帮助您解决。客服QQ。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七回:怨情郎临事好缩手/信自然心静解连环

作者:静林君|发布时间:2018-05-31 18:01|字数:6209

  新树后面突然闪出一个人影,她穿着一件黑色的和服,梳着日本传统仕女的发髻,手里拿着折扇,扇面上画着金色的菊花,她的双脚踩着木屐,朝着演虚法师说:“我特来给法师道贺。”演虚法师心乱如麻,舌头像是打了结,根本说不出话来。工藤美一一眼就看出来这两个人有旧情,他走过去牵着她的袖子把她一点点牵到演虚法师的身边,然后他依然从兜里摸出来一把花瓣抛向空中,工藤美一说:“让我们祝他们百年好合。”说完了又将一把花瓣抛向空中,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佛门的比丘本来是不许娶妻的,释迦牟尼当初抛妻别子,带着一群人来到密林中修行。想要通过苦修的方法超脱生老病死四大苦恼,这些随行人员跟释迦牟尼一样,也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放弃了舒适的生活。释迦牟尼可以做到不近女色,佛门当中的许多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即使一些允许娶妻的宗派,他们其实也知道佛门的规矩。不过规矩是一回事,现实是另外一回事。比方说某人被大家确认是某位高僧的转世,他也是某一宗派的负责人,他的地位非常崇高,是大家膜拜的对象。

  可这个人未必真的就能放弃人间舒适的生活,保持屋子和庭院的清洁,这个佛门弟子的重要职责,对于装饰华丽的屋宇,他们也不拒绝,据说佛陀居住的竹林精舍装饰的非常华丽,地上铺的金砖,墙壁也是用黄金砌成,总之竹林精舍的造价非常昂贵,佛陀可以心安理得的住在里面。佛陀在出家之后再没有亲近女色,这应该是可信的,就算他有这方面的需求,也要克制,因为你一旦不能遵守自己制定的戒律,一旦引发别人对你的怀疑,会对你所创立的教门造成非常大的打击。

  就算是偶尔享用一两次也是偷偷摸摸的,大规模的、肆无忌惮的跟异性怎么着,这样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佛陀也许没有越过雷池,并不意味大家都能够恪守本分,在一些地方,上层僧侣耐不住寂寞,他们对佛门的戒律进行革新,他们放宽了对僧人特别是上层僧人的限制。允许和尚吃肉,允许和尚结婚,允许寺院积蓄财物,允许僧人聚众dubo,允许僧人放高利贷,到了最极端的时候,允许僧人杀人放火。一般来说一些地位崇高的僧人即使已婚,他也会说自己本来是想对着青灯、手把黄卷,打算就这样孤独终老。出于某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不得已才娶妻生子。

  甚至有些已婚的僧人会在公开场合说自己将来还是要回归出家人的生活,而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就在身边。这些僧人娶得妻子往往非常的漂亮,一般来说愿意把女儿嫁给佛门的高僧,他们一般都是世代信佛的人家,这种人家的女儿往往温顺、贤惠。在外人看来,佛门之内无是非,大家都是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性情平和,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比方说中国藏区,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都非常的彪悍,他们骑着牦牛,挥舞着藏刀,在雪域高原上奔驰。在这一区域流传的许多故事都跟神秘的高僧有关,高僧身份崇高,它就像是太阳,周围的行星都围着它转。这人与周围即使发生矛盾,也不见得就会爆发肢体冲突。

  凡是动辄就用拳脚来解决问题的人,往往是一些身份卑微的人,比如一些下级僧人。他们对佛经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没有听说过佛经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人脾气暴躁,一句不合就大打出手,一出手非死即残。在佛门之内,也有人情世故,也有个人恩怨,也会争名夺利。日本的寺庙说白了都是家族企业,比如说某位僧人建了一座寺庙,结婚之后生的儿子,长子必须出家,继承老子的寺庙,其他的子女长大之后可以自谋职业。一般来说日本人一听说对方是长子都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理由很简单,长子没有什么自由,必须继承老子的家业,你既然继承了老子的家业,将来父母也是由你来奉养。

  在日本谁要是不幸成为长子,心中一定会暗暗叫苦,一则是讨女人要比别人困难上千倍,二则是必须接受老子的安排,三是必须奉养父母。文化不同,习俗不同,在蒙古高原上,其他儿子可以梓某职业,小儿子则要继承父亲的家业,奉养父母也是小儿子的事。也许蒙古高原上人们都觉得作为小儿子是一件很不幸的事,而他因此也不容易讨到老婆。对于演虚法师来说,这一刻来的非常突然,然而心里却很喜欢。如果真的有女人愿意跟他一起生活,她可以帮助他照顾生病的师父,还有那一群师弟,他就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佛法了。

  想到这里她开心的笑了,他沉浸在自己的换新当中,周围的声音他完全听不到了。因为这只是一次小型仪式,佛门中的一些友好人士还有其他宗教的头面人物都没有获得邀请,官方也没有派员出席。演虚法师对外宣称自己只是临时代理几天住持的位置,什么时候师父醒了,住持的位置自然还得还给他。夜里,红烛把屋子照的非常亮堂。演虚法师和她对坐在禅房里,她说:“你真的不打算动手吗?”演虚法师此刻心中十分纠结,从内心来说她恨不得立刻扑上去把事办了。可他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给捆住了,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演虚法师心里非常的痛苦,她终于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立刻扑过去,接下来的画面就非常的劲爆了,许多电视上不能播放的镜头相继出现,许多在电视屏幕上必须打马赛克的部位也都露出来了。作为观众可能都会看的直流口水,更不要说奋战在一线的当事人了。演虚法师面红耳赤,浑身发抖,说:“天哪,这真让我受不了。”终于对方被激怒了,说:“你不是个男人。”说完站起来穿好衣服,把门拉开冲了出去。

  演虚法师很想追出去,可他发现自己的力气已经用尽,他就躺在那里没有动。为人处世的态度有两种,老子说强行者有志,这种潜意识里有一种东西,就是不断的向前冲,在需要坚持的是咬紧牙关不放弃。什么叫强行呢?强行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当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是退缩,可它要求你继续前进。当人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时放弃,可它要求你坚持到底。如果一件事注定要失败,你还会坚持下去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会选择放弃,可仍然会有极少数人选择坚持到底,他们在选择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当时考虑的不是名利,而是兴趣,情绪最后演化成了一种情怀。

  虽然你可能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想法,但你仍将是是通往胜利的阶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别人可以通过你走的距离胜利更近。当那些开国的元勋们在庆祝胜利、享受荣誉的时候,也许他们很愿意那些倒在光明到来之前的志士们分享他们的荣誉,但这是不可能的,对于死人来说,一切荣辱都没有了意义。对于死人来说,遗臭万年和流芳千古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你这二者不会有任何感觉。也许当初包括那些成为开国元勋的人们在内,在枪林弹雨中于浴血奋战的时候,他们可能完全想象不到自己会拥有鲜花和荣誉,因为下一秒钟,也许他们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他们之所以坚持留在战场上,就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他相信自己的付出可以让别人生活的更好。每个人做事的动机是不同的,有人做事是源于他的兴趣,有人做事是源于功利之目的。你有兴趣的东西,也许不能给你带来功名。能够给你带来功名的东西,有可能你不感兴趣。这对于偏好按照兴趣做事的人是个打击,而对于那些偏好按照功利目的去做事的人是个好消息。对于他们来说唯一让他们能产生兴趣的永远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们背后的名利。

  凡是能够带给你名利,就能引起你的兴趣。事情到了最后关头,比拼的不是谁报着什么样的动机来做事,而是比谁能够稳定的、持续的付出,不管你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只要你能够稳定、持续的付出,总有一天你会变的非常强大。人需要有平和的心态,只要你坚持不背叛自己的已经确定的目标,对自己负责,胜利很可能就属于你。如果你对自己不负责任,把自己心中确定的目标不当一回事,这样的人他一定会偏离既定的轨道,最后可能能处于失控的状态,他会发现驾驶人生之舟的,很可能不是他自己,也许是他的父母或者别的什么人在替他掌控局面,也许根本就没有人在帮他掌控局面,人们常常能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觉得童年有许多美好的事情,不过人要是永远需要父母来替你操办一切,你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你是愿意自己走呢?还是愿意让人扶着你走呢?自己走永远比有人扶着你好一些,依靠别人讨生活,这是非常不幸的。你是愿意花自己的钱维持生计呢?还是愿意接受别人的资助过日子呢?接受别人的资助,你就会遭人家的白眼,人还是应该有一点自尊心,不是吗?在现实生活中,重视兴趣的人和重视功利的人之间作比较,一般来说兴趣大多输给了功利。什么东西让你觉得有利可图,你就学习什么东西,你不会在学习本身中收获快乐,但你会收获利益。

  有许多生活非常体面的人,他们过着非常富足的生活却一点不开心。有一些人专心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一晃大半生的光阴都投进去了,可他仍然一事无成,这样你不会快乐。对于重视兴趣的人来说,成功永远是偶然的。对于重视功名的人来说,成功是他们计划中的事情。如果哪一条路都能通向成功,你要选择距离较短的那一条,如果距离也相等,那就选择你感兴趣的事吧!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最容易投入,最不容易走神,加上足够的耐心,持久的付出,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大多数人不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有东西可以依靠,他们就拒绝独立,人过可以偷懒,他们就不可能选择成为勤劳的人。这样的人成长起来会很慢,只有父母双亡之后,才愿意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凡是不能克服人性弱点的人,他一定不会有出息,有不少人,你听他说话完全合乎逻辑,甚至不乏有建设性的观点,可他永远不打算按照自己所主张的那样去做,他的人生完全是分裂的。大多数人则是另外一种状况,他否定自己做不到的主张。

  比方说父母应该对子女尽抚养教育之义务,子女对父母应该尽赡养之义务。如果他觉得这样做让他的利益受损,他的想法就会改变,认为父母应该自己养活自己,不应该给子女添麻烦。如果父母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他就会抱怨父母对子女的苦恼视而不见,从来不能提供任何援助。他会觉得子女就是滋生各种麻烦的载体,那个时候他就会后悔自己生了孩子,如果没有孩子他会非常开心。过度的放大自己需求,认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天经地义,这样的人一定会成为魔鬼。

  对自己放任自流,任由自己深陷自己的缺点当中不能自拔,这样的人没办法对自己承担责任,你能指望对能别人负责吗?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谋生,你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你发现自己生活的越来越宽裕,这个时候你应该学会储蓄,平时懂得储蓄,万一遇到突发状况,你有应急的钱。如果你的钱多到了可以不在乎钱的地步,这个时候要找到一个新的理由来促使自己继续前进,假如你不在前进,你一定会慢慢堕落下去,你的生活会越来越趋于糜烂,你的后半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轻易就选择放手,这是他出家依赖不断被佛经洗礼的结果,自然和人为是两种左右事物航向的力量,一个人懂得顺应自然,他没有不如愿的地方。如果用人为去影响自然规律的运行,一定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什么叫顺应自然,不是说把事情丢开不管,事物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在运行,你要做的就是让这中运行可以维持下去,这样大自然会给你许多馈赠。如果你用人为的方式阻断事物的运行,就好比你把树上的花掐掉了,也就别打算吃到果子了。

  有一种很有争议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在西方比较流行,在东方世界则不受待见。在许多人的眼里,自然教育法,就是讲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由圈养改成散养,过分迁就孩子的天性,这是许多人质疑它的理由。人天性厌倦疲劳,喜欢安逸,难道就让他选择安逸?人天性厌倦付出,喜欢享受,难道就让他选择享受?人天性厌倦坚持,喜欢松懈,难道就让他选择松懈?告诉孩子什么都不用学,光玩儿,这是他们最愿意听到的消息,可你真的打算这么做吗?

  许多鼓吹自然教育法的人总喜欢说分数不重要,甚至说分数是万恶之源,可一旦有消息说他的孩子考了二十分,他立刻就坐不住了。凡是听到孩子考了二十分还不能引起警觉的父母,他肯定不是称职的父母。基于这些理由,人们不敢接受自然教育法的主张。提出这些质疑的主要是一些中等人士,这些人对于教育往往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绝对不可能有什么真知灼见。事实上自然教育法只有极少数精英人士能够理解,也只有一些深谙教育规律的认识才能够驾驭这样的主张。所谓自然教育法,自然就是天人合一里面的天,这里的天不是指头顶上的那一片蓝色,凡是不可抗力,就是天意,一且非人为的东西就叫天。天人合一里面的人,也不是指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动物,一且人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叫做人,一且有人的主观发出的东西都叫做人。

  自然教育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反对用人的主观想象去代替事实本身做为基础施加教育。许多人在做教育的时候不对受教育的对象做任何研究,他们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不了解孩子的想法,简直对这个孩子一无所知。他说数学重要就让他学数学,他说英语重要就让他学英语。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孩子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有一部分孩子丧失了信心,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可他们仍旧乐此不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自然教育法交给人们的第一课就是你要了解受教育的对象,对方才是受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

  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对于你来说就像是游戏一样,大家可以开开心心的学习。许多人科学家的大半生都在从事他研究工作,他所研究的东西一定是他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你一门心思想的是奖金,想的是名利,他是没办法长期坐冷板凳搞研究的。兴趣可以消除人的痛感,兴趣也是激励人们坚持下去的重要理由。想要见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兴趣,首先要帮助他树立自信心,你要告诉他可以学好这门课,只要自信心立住了,其实也就打开了兴趣之门,人们不会对自己完全不可能做好的事感兴趣,如果你不可能做好,就算感兴趣也没有什么意义。

  在教学工作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在你这里接受教育的孩子都相信自己可以在你教授的功课上有有出色的表现,你的教育是成功的。如果你教授的课程让大家感到很吃力,大家都没有信心在这门课上有出色表现,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打击别人的自信心,并且以此为乐,这样的人是可耻的。信心越牢固,他的成绩就越稳定,信心不断增强,成绩不断提高。如果能够做到让信心和成绩互相激励,这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防止向学生释放错误信息。成绩优异,就夸他你真聪明。

  成绩不理想,你说你是个笨蛋。这么说话的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小孩子学习成绩好或者不好,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于智力之外的缘故造成。天才和庸才的区别在于天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日积月累,他肯定做的越来越好。而庸才就不一样了,他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如果在可能上停留不到一秒钟就去了别的地方,如果考试的时候他仍旧坚持走神,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出息。情绪是帮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的方便法门,而信心是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中国士人在中世纪,大多数人都要过科考这一关。

  在科场得意的人,多半不是因为他们多年寒窗苦读,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把注意力集中的读书上,书籍让他发生了兴趣,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自信心很足,这反过来更加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这样人往往表现出了异乎常人的高素质,他们是令人羡慕的天才。凡是需要寒窗苦读,需要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都是在读书的时候注意力常常不集中的人。孔子是一个非常专心的人,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味。

  这就意味着把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注意力都投入进去了。科学家能把自己怀表丢到锅里去煮,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孔子晚年学易,居然三次生生的摸断了串联竹简的绳子,这就是著名的韦编三绝的故事。演虚法师躺在那里睡熟了,其实对方并没有走远,发现演虚法师没有追来,她心里十分疑惑,于是回来查看,看见演虚法师已经睡熟了,她真是感到万分失望,眼泪不断往出流,突然演虚法师坐了起来,下回分解。

上一章 返回目录